移至主要內容區
:::

手作步道

「手作步道」從字義上來看是「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,並依循相關基本原則,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,增進步道的永續性與整體性。」而手作步道理念的提倡,乃是基於環境倫理,以有別於過度依賴重機具的發包工程,與民間自力以廢料營造步道的方式,利用簡單的工具、就地取材,透過志工參與、眾人合力,以符合周邊自然環境及文史特色的手作工法,維護及修復步道。

手作步道不僅只是施作層次,而要從事前規劃開始,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、地質、生態等環境特性,考量人文歷史脈絡、使用者特性與兼顧棲地整體性,結合傳統工藝、在地知識與專業知能,進行因地制宜的「適切設計」;重視軟體與服務,減少不必要的硬體,使步道與周遭景觀相融合,施作減少外來材料在能量與資源的損耗,善用現地特性的材料;為確保步道具備一定彈性能因應大自然的變化,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,需要更加重視民主對話的過程,與多元的非政府部門合作,以建立手作步道常態維護體系。

資料來源參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

橫向截水

步道表土受輕微侵蝕,可能使路面石塊裸露、崎嶇不平,造成使用者行走不便。除影響安全性外,亦可能因逕流水漫流而造成多條路徑並存,或行人為避開沖蝕處,而持續往兩旁走出新路,踩踏出的路徑又再度成為水線之惡性循環,間接擴大環境破壞的範圍。

因此應於步道相對較低處之適當地點,設置橫向截水設施(砌石導流棒)將水流分段導除,減少其流經步道、沖刷表層的時間,防止步道鋪面再次受到侵蝕而損壞。

砌石固床工

以嶐嶺古道南段為例:嶐嶺古道南段坡度落差大,陡峭段相對較多。而坡度愈陡,水流下蝕力愈強,若水流通行路徑正好與步道重疊或相當靠近步道,即容易對路面造成程度不一的侵蝕。特別是流經鬆散的腐植土或竹林下黃土區(如0k+600m至0k+690m之竹林陡坡段),更容易造成較深沖蝕溝產生。

嶐嶺古道接近稜線處(約自0k+600m至0k+790m),部分路段已嚴重下蝕至不堪使用,或回填材料需求量過多,不符成本考量。故建議將該段路線廢除,於兩側適當處另闢新徑銜接。惟廢除之路段仍建議於下蝕溝內,每隔一 段距離設置階段固床工。固床工可削弱水流沖蝕力與攔截土石,藉由緩衝與土石固留,達到減緩沖蝕溝加深的效果。

砌石階梯

嶐嶺古道稜線以南,除0k+360m至0k+600m之路段有較多平緩段外,頭尾段步道皆相當陡峭。步道坡度大多超過25%,屬於多數使用者會感到行走困難之路段。部分步道土質較黏,還會產生積水濕滑問題。

坡度過陡之路段,可考慮運用現地塊石資源設置砌石階梯。如現地條件不宜設置階梯,至少應設置輔助拉繩以確保行走安全。

砌石護坡

若遇降水沿著山腰往步道低處沖刷,步道下邊坡側受到頻繁沖蝕,即可能出現下蝕或崩落,造成步道日漸變窄;而上邊坡側之土石如隨降水滑落並堆積至步道,亦會占去路幅。

已有較嚴重沖蝕現象的路段,可以塊石疊砌護坡或木格框護坡保護下邊坡及步道路基。

橫木護坡

若遇降水沿著山腰往步道低處沖刷,步道下邊坡側受到頻繁沖蝕,即可能出現下蝕或崩落,造成步道日漸變窄;而上邊坡側之土石如隨降水滑落並堆積至步道,亦會占去路幅。

若步道橫向坡度小於30度、路幅狹窄且下邊坡有崩塌可能,可運用橫木護坡鞏固下邊坡及拓寬路幅。

最後更新日期: 2024/03/20
移至頁首